经济学家塞斯,通过研究经济不平等思想,做出了什么贡献与启示?
文丨卡门的提琴
编辑丨卡门的提琴
塞斯经济不平等思想的特点
伊曼纽尔·塞斯是美国“克拉克奖”的获得者之一,近年来,他在经济不平等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塞斯立足于美国等国家的现实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测量方法,力求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其演变趋势,分析了不同国家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演变及其原因,成果颇丰。
其经济思想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重视统计数据与方法;善于进行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具有批判性思维、不盲从。
长期以来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研究,往往是从市场微观层面或某个截面数据分析的,很少从长期历史角度进行考察。
塞斯凭借深厚的税收理论基础,利用纳税申报表等各种税收记录和历次税制改革等信息,克服了数据缺乏和不完善等困难,与皮凯蒂一起重新构建了美国近一个世纪的收入不平等的长期演变序列,这是一项巨大的成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塞斯还将研究范围从美国扩大到北美地区、日本、瑞士等多个地区,在这不断的研究中,塞斯一直强调需要更好、更全面的关于经济不平等的公共统计数据,也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方法。
塞斯一直致力于利用现有的经典来源改善对经济不平等的测量,寻找新的数据源,获取用于研究的政府数据并帮助其建立系统研究,鼓励机构拓宽数据访问,并创建系统和定期更新的数据库。
通过结合国民账户、普查数据、财政数据以及财富排行等不同的数据来源,塞斯和其合作伙伴克服了这一局限性,使从低到高地精确地追踪所有收入与财富阶层的演化成为可能。
塞斯将统计方法和客观数据作为分析工具,追求数据的全面性、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事实的客观性,科学严谨地分析经济不平等问题,所以其经济思想也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
塞斯在经济不平等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进行比较分析,下面简单列举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在构建出美国最高收入和财富份额的U型序列中,塞斯发现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不平等均开始上升,但是他并没有就此草率地得出结论,而是通过借助加拿大顶层收入份额的变化证明美国顶层群体收入份额的增长是真实现象,而不是重新包装收入以避税的结果,验证了数据所反映出的真实的经济不平等变化。
其次,在讨论顶层收入份额和边际税率的关系时,塞斯并没有从美国近几十年来税率和最高收入份额演变趋势的图表中,直接断定两者之间存在关系,而是绘制了18个经合组织国家(OECD)从1960-2009年最高收入份额变化和最高边际税率变化的宏观数据,说明最高税率的降低与经济不平等的增加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和强烈的相关性,且存在有趣的异质性。
塞斯在经济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中,大量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尤其在测量方式的改进中更是如此,在多方面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再慎重得出结论。
塞斯对待经济学的态度非常严谨,他客观地观察经济不平等现象,独立思考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改善这一现象的方法。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时刻具有批判性思维,在理论和方法不适用时积极寻找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促进其整个思想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塞斯在研究经济不平等问题之初,便果断摒弃了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发展了库兹涅茨的方法,重点统计和考察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演变趋势,使人们对经济不平等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塞斯从根本上挑战库兹涅茨对于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乐观理解。
在最优资本所得税的政策讨论中,塞斯批判了卢卡斯、查理、贾德等人持有的长期最优线性资本收益税应该为零的观点,指出这一结论不符合多数发达国家的现实和历史。
塞斯经济不平等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塞斯在对全球多个国家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演变趋势的测量中,以美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税收累进性和最高边际税率的变化与收入和不平等的演变趋势联系在一起,分析税收在不平等演变中的作用。
事实上,纵观经济学界,塞斯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指出美国和全球许多国家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正在加剧的经济学家。
笔者之所以研究塞斯的经济不平等思想,是因为塞斯的经济不平等思想中不只是对经济不平等现象的研究,他凭借其深厚的税收理论研究基础,将税收作为一个影响因素研究经济不平等演变的原因,可以说塞斯的经济不平等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税收理论。
同时塞斯对这一领域的系统化的全面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更多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让更多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不平等与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这对未来各个国家解决不平等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塞斯在对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的研究中,表明了他对目前经济不平等程度的态度。
没有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那些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最多、收入不平等大幅提高的国家,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情况更好。
这表明高收入者对降低最高税率的反应,不是像标准的劳动供给效应所假设的那样,增加了生产性的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寻租方法,以牺牲经济中的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在经济蛋糕中获取更大的份额。其次,塞斯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各国学者提供了研究经济不平等的具体方式。
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的增加只是客观发生的经济现象,怎么去解释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根据库兹涅茨假说,新的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会使收入不平等慢慢消失,真实情况是否如此?20世纪初经济的极度不平等与如今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剧增有什么不同?
税收等公共政策对经济不平等现象是否有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针对全球整体范围内出现的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增加现象,政府应不应该加以遏制?怎么遏制?
这正是塞斯经济不平等研究的主要内容,塞斯并没有给出这些问题的全部答案,也没有给出符合各个国家实际的政策建议,但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给出了回答这些问题的可能性,也给其他国家的学者提供了开展具体研究的方式。
塞斯经济不平等思想的启示
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不少国家都搭上了发展的快车,实现经济腾飞,国民人均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所有国民都享受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
与世界大潮相同,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0年左右出现了大幅增加,虽然2010年后不平等程度趋于稳定甚至有所下降,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但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不过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不管是发展中经济体,如中国、印度,还是发达经济体,如美国、英国,如何遏制快速增加的经济不平等,都是在未来需要格外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些国家在发展中不注重共享,全球整体和国家内部收入及财富不平等高歌猛进,出现了不同社会群体对立的现象,甚至社会被撕裂。
中国充分吸取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意向贯穿在政府政策中。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中等收入群体在不断扩大。
为了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必须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共享水平。
同时中国政府一直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截止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
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要求政府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共同富裕。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必须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这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决心和信念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降低不平等、消除不均衡的重视,这种强烈的意向将一直推动中国在降低经济不平等上做出努力。
党和政府在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人民收入、促进创业就业、完善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乡村振兴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同时提出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目标。
中国始终在路上,未来中国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衔,王洪东.收入不平等是否影响了经济增长——斯蒂格利茨收入不平等思想述评[J].教学与研究,2020(01):52-63.
【2】张志超.不平等的动力机制:对话托马斯·皮凯蒂[J].国外理论动态,2014(11):1-7.
【3】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05.
【4】(英)安东尼·阿特金森.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M].王海昉,曾鑫,刁琳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36.
【5】(美)安格斯·迪顿.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M].崔传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15.
【6】(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陈剑,余江,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685.
经济学家塞斯,通过研究经济不平等思想,做出了什么贡献与启示?